摄影合集学术会议的重要学术成果是:拍照留念发通稿

时间:2025-06-20 阅读:30

  近几年,我国学术交流活动跨入繁荣期,每年举行的学术会议数以千计,与之相伴的则是学术会议泥沙俱下,偏离学术会议本义。

  在网上,有学者吐槽,自己参加了一次国际学术会议,开幕式上,足足一个多小时,各国代表轮番上阵,大赞头天的晚宴菜谱,由于完全听不到与学术相关的内容,许多与会者甚至选择到外面喝咖啡。

  曾有院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感慨:如果所有在中国国内召开的 「 国际会议 」 的邀请函都接受的话,一年到头恐怕不是在会场,就是在赶往会场的路上。这些感慨的背后,是近年来学术会议的泛滥。

  几年前,在某西部省举办的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论坛上,主办方特别邀请两位 「 外国专家 」 演讲。但这两位 「 洋专家 」 的表现实在令人大跌眼镜,其中一位是当地某大学的英语外教,对论坛主题并无研究,演讲文章 「 借 」 自相识的老师;另一位 「 洋专家 」 原定下午发言,上午露脸后便不见人影。原来,这位 「 洋专家 」 一开始就要求只旁听、不发言。

  国内打着国际旗号的学术会议,名字又大又空而且长得神似,但质量并不高,有人弄个项目,扛起一个旗帜,若是请来了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就可算是第二国的,再拉几个金发碧眼的人捧场,就敢冠名 「 国际学术会议 」 了。

  很多学术会议开幕式,都有学会秘书长、承办大学的校长、专家委员会的领导参加。他们坐在台上,面对着大家,讲一番客套话,照完相就走了。

  有一次,大会后有各种分组交流会,笔者特意赶去观摩,却发现这个分会场只剩下 10 多人,而当天的大会与会人员数以千计。

  学术会议本来是讨论学术的地方,但现在国内的一些学术会议,特邀报告却特别多。实际上,常常是请一些 「 有头有面名人 」 大谈一下 「 战略 」 而已(所谓的 「 战略 」 已经谈了 N 年,还在复制大谈)。

  笔者在分组讨论时提问,却发现一旦将 PPT 上的内容展开,演讲者常常支支吾吾,一问三不知,事后才明白,原来论文作者或指导老师常常不来参会,而是请一位师弟或者自己的学生代为宣读论文。

  武汉一所重点大学的一位教授感慨,许多名人学者们一般在开幕式上露一面就走,不会参加后面的学术研讨。

  学术会议的安排上,报告人按照是否院士、是否校长,院长,处长或者主任等身份排序,而不是按照报告的重要性、新颖性来安排。

  有教授说,现在各种会议越来越多,除了少数全国性的学会主办的会议外,会议质量参差不齐:会议主题宽泛、参会人群复杂;多数人是为了旅游而来,甚至有些人决定参会与否的理由是 「 这个地方去没去过 」;会议开到最后阶段,只剩下比较老实的研究生和主办单位的听众。

  特别是一些国际会议,常常是花费了提供资助会议方的许多费用(包括来回的机票,酒店住宿费和会议注册费等),但参会者仅是在会场露了一下脸,照了几张照片,作为参会的证据。其他的一切时间均在提供资助会议方的安排下,游山玩水去了。

  北京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教授坦承,这几年,自己慢慢也养成了一个 「 坏毛病 」,接到邀请函一般先看会议召开的地点,「 好玩的地方是首选,反正大多数会议内容也好不到哪里去。」

  有人则是出于 「 义务感 」 或 「 责任感 」 而参会,这些人或看在邀请朋友或师兄、师弟的 「 面子 」 上,而参会。

  而剩下的为了发表其新的学术成果和观点的学者,却成少数人了。这样看,学术会议的学术交流功能都似乎仅占三分之一。

 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、实验方法、选品推荐等服务,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,覆盖PCR、细胞实验、蛋白研究、神经科学、肿瘤免疫、基因编辑、外泌体、类器官等领域,定期分享实验干货、文献解读等活动。

文章声明:版权声明‌:本站严格遵守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仅分享已标注来源的公开事实信息,不复制原创内容。若权利人认为内容侵权,请于30日内联系,我们将立即核实并删除。网站邮箱;yuzhibolangzi@gmail.com 通知邮箱谢谢!